处心积虑:形容蓄谋已久。典故出自谷梁传隐公元年:原文: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
处心积虑:形容蓄谋已久。典故出自谷梁传隐公元年:原文: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甚之也。

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译文: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能够的意思。能够做什么呢?能够杀人的意思。为什么不直接说杀呢?因为要表示出追随共叔段的人很多。共叔段是郑伯的弟弟,怎么知道共叔段是弟弟的呢?因为假如国君杀了世子,或者同母所生的弟弟,便用国君的爵位相称,文中既然已经称郑伯,那么也就知道共叔段是郑伯的弟弟了。共叔段既然是郑伯的弟弟,却不称他为弟弟共叔段应当是公子,也不称他为公子,这是对共叔段的贬斥,因为共叔段已经丧失了一个公子和弟弟所应有的道德行为。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郑庄公在鄢城打败了共叔段。《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

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颍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颍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全文语言生动简洁,人物形象饱满,情节丰富曲折,是一篇极富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了互相兼并的战争,各国内部统治者之间争夺权势的斗争也加剧起来。

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开篇的第一则故事,除了说明多行不义必自毙之外还讲说了兄弟的悌,以及后面颍考叔劝君,庄公掘地见母表现出的孝及君臣之义,是孝悌故事中的经典。《郑伯克段于鄢》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
3、姓鄢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百家姓没鄢有个导演叫鄢颇,有这个姓氏,出自姬姓。大陆地区有很多分布,至于百家姓,成书于宋朝,距离现在比较远了,有所遗漏也正常,这个姓不是大姓,鄢(Yān)姓源流单纯,一说出自妘姓,以国名、居住地为氏;一说得姓始祖:求言。相传帝颛顼的元孙陆终的第四个儿子名求言,封在郐国,今河南省新郑县西北的一地,当地居名时称会人,现主要分布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一带。